当前地点:

中文

选择地点:

[人民日报]生物产业得让企业唱主角

2013-06-14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13日第10版经济聚焦·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
编者按: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产业发展驱动力既来自市场也来自创新,在发展中能否取得优势,取决于创新效率。市场需求是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而只有通过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为此,本报采访了两家有代表性的生物企业,通过他们的故事可以看出,生物产业在发展中必须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
 
本报记者王君平
日前,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认证范围包括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大流行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等。公司所有上市产品一次性通过新版GMP认证。
回顾10多年发展历程,北京科兴总经理尹卫东说,市场的作用要大于政府的作用,只有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投资主体,才能更贴近市场,更能化解风险。
凭着热情和政府订单开发出的新产品,随着疫情消退失去了市场
2003年SARS肆虐期间,国家下了订单,要求北京科兴把研发SARS疫苗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于是企业不得不暂停了甲乙肝联合疫苗的生产申请和流感裂解疫苗的临床研究,背着前一年亏损的财务压力,开始了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
 
课题组仅用6个月时间便完成了临床前的研究。2004年12月,24名志愿者注射疫苗后,体内全部产生SARS抗体。这标志着SARS疫苗I期临床取得成功,全球第一支SARS灭活疫苗诞生。但由于疫情已经结束,毒株被国家全部封存。
为了SARS疫苗,北京科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几千万元,却没有带来任何商业利益。而更大的损失来自甲乙肝疫苗和流感疫苗推迟上市。凭着热情和政府订单开发出的新产品,随着SARS疫情消退,失去了市场。单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商业案例。
我国在禽流感疫情没有暴发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
2009年2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宣布:“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已完成临床试验,并获得生产批件。”
2008年4月,北京科兴研制的中国首支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盼尔来福”注册申请审批通过,并得到药品批准文号。当时,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此技术。就这样,我国在禽流感疫情没有暴发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并进入了实物储备的阶段。
不过,中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人感染H5N1病毒的疫情,人用H5N1疫苗不被允许上市,只能由国家收储。国家虽然向北京科兴下了几千万元的储备订单,但是科兴仅为新疫苗兴建的生产线就投资了1亿元(其中国家支持2000万元)。尹卫东认为,虽然没赚钱,这次却只失败了一半,因为从投资来看,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科技创新项目需要科学家参与,但企业的组织更有效,更贴近市场,也更能化解风险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逐渐侵袭全球。北京科兴的流感疫苗经过研制、试生产、临床试验、现场检查、注册检验、审评审批等各个过程,到正式获得生产批准,一共只用了87天。
在甲流项目上,国家支持科研经费100万元左右,企业自筹超过3000万元,完全成为投资主体。北京科兴的甲流疫苗在全球率先研发成功,获得2106万人份订单。这不仅增加了公司的销售收入,也使上市公司在美股价有明显提升。
目前北京科兴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比如正在研究的手足口疫苗,仅研发就投入近2亿元,90%以上都是企业投资的,国家仅给了5%—10%的补充。
尹卫东说,生物产业的发展,企业要成为投资的主体,在资本的驱动下,内生出创新的驱动。科技创新项目需要科学家参与,但企业的组织更有效,更贴近市场,也更能化解风险。
原文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6/13/nw.D110000renmrb_20130613_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