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点:

中文

选择地点:

21世纪经济报道:疫苗“急先锋”的失败与成功

2008-04-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年04月14日  22版:成长

 本报记者陈晓平北京报道

4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中国第一支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大流行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盼尔来福(Panflu)的注册申请获批通过,并颁发药品批准文号,批准疫苗生产。

  继SARS灭活疫苗之后,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北京科兴”)再次成功吸引镁光灯的聚焦。当日,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代号为SVA的SINOVAC股票高开4.12美元,较前日收盘价增长10%。北京科兴于2003年以反向收购的方式登陆美国OTCBB市场,并于次年转板AMEX,SINOVAC持有前者71%左右的股份。

  而两天前,相似的行情曾经演绎过一次。3月31日,SINOVAC2007全年业绩公布,收入3354万美金,实现118%的增长,净利润765万美元,4月1日的开盘价较前日收盘价高出了0.3美元。

  在疫苗行业,北京科兴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实际处于第二梯队,然而,这家公司特点鲜明,一旦SARS、禽流感等新发疾病出现,必然冲锋在前,甚至可以“不惜血本”。

  起家于河北唐山的公司总经理尹卫东十分健谈,出言也直爽,“如果没有这些疫苗的研发,谁又会来关注我们?”以民营企业之力撬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奶酪,不能仅仅依靠“商业”一条杠杆,尹卫东深谙此理。

最大的“商业失败”

自上世纪80年代,还是流行病医生的尹卫东就一直致力于甲肝的防治研究。疫苗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产出慢、专业性强,许多实业背景的大型集团都不愿介入,一度研究经费都无法落实,依靠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北大未名集团”)的500万借款,尹卫东才完成了甲肝灭活疫苗的研究。

  1999年底,疫苗获得国家批准的文号。该疫苗较之甲肝减毒活疫苗,增加多道工序,将甲肝病毒充分灭活同时保持其抗原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该技术此前主要由葛兰素史克、默克等4家跨国公司所垄断。

   然而,受困于缺少投资方,产业化的路径又卡了两年。最终,又是北大未名集团同意合作,2001年北京科兴成立,注册资本1.336亿元,北大未名集团与香港华鼎实业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出资方,尹卫东参与创建的唐山怡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甲肝灭活疫苗的技术入股,占股份24%。2002年,甲肝灭活疫苗孩尔来福(Healive)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02万。

  2003年,正当北京科兴埋头于甲乙肝联合疫苗的生产申请和流感裂解疫苗的临床研究时,SARS疫情爆发,研发疫苗控制疫情是医学界的共识。由于SARS灭活疫苗的制取工序与甲肝灭活疫苗相似,北京科兴投资上亿的生产平台就大有用武之地,“细胞培养、病毒灭活、提纯、质量检定等多道工序都可以在我这里完成”,尹卫东主动请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联合课题组。而就在前一年,北京科兴实际亏损了近600万(见图一)。另外,人力、设备等资源有限,北京科兴必须暂停甲乙肝联合疫苗和流感疫苗的研究,机会成本巨大。

  尹卫东现在对当时作为的评价是“最大的商业失败”———2004年12月,SARS灭活疫苗通过一期临床研究后,全部封存,在资金、人力投入后,北京科兴颗粒无收。实际上,新疫苗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损失最大的实际是甲乙肝联合疫苗和流感疫苗延迟上市的机会成本。毕竟,政府也在为SARS灭活疫苗研究买单,比如财政部2004年4月公布的中央财政20亿元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中,就有“用于‘非典’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和‘非典’防治的科技攻关”的专项资金支持,尹卫东没有透露北京科兴具体的投入数字,只说“拿出几百万,老总有决策权”。

  然而,在商业折戟沉沙的同时,北京科兴却收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认可,甚至还曾包括远在大洋彼岸的投资者,据说,被批准承担SARS疫苗研发任务后,其市值上涨到数亿美元。另外,尹卫东还学到了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疫苗研发的“统合”策略———“调动自身技术和人才储备,寻求国家政策支持,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尹回忆,“非典”时期“高度统合,跟谁谈,谁合作、谁给我支持”———病毒由医科院提供,核酸序列、蛋白质序列的测序,都由最顶尖的专家完成。事实上,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策略大体如是。

  不过,如果说SARS疫苗的研制是“感性大于理性”,那么追踪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就是完全的理性判断了———既是社会责任,也不用回避商业利益。当时,中国内地尚未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案例,而许多科研实力与科研条件优于北京科兴的公司或研究机构觉得我们本国没有病例,没必要从事研究。而尹卫东的判断是,东南亚已经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而中国禽间疫情不断爆发,而且中国“人和鸡等禽类接触密切,危险非常大”。

  事实上,上马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发项目,也符合一个市场赶超者的逻辑。用一句设问,尹卫东道出了技术追随者的窘境,“为什么我们的甲肝灭活疫苗现在还没实现产品出口?因为人家1996年研制成功,而你在2002年才实现生产。”作为一家疫苗企业,新发疫情某种程度上提供的是一种契机,提供了赶超的机会,而技术的领先突破带来的商业价值也非常可观。好开玩笑的尹卫东自问,“别人发生禽流感,你有疫苗,一支疫苗该值多少钱?”而在中国,这种“敢为人先”既符合政府倡导的创新,也契合政府的需要。自从SARS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发传染病的事前防治。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北京科兴考察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某种意义上,北京科兴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最大信任。而这种信任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2006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出资支持北京科兴为防治流感大流行而进行疫苗生产能力的储备。

  而政府恰恰是疫苗企业最大的单一买家。

“科学的夏天”

  据统计,2006年,中国国内疫苗市场规模大约为52亿元,其中,国家计划类的“一类疫苗”为22亿,个人支付费用的“二类疫苗”30亿。这并不是一组能刺激腺上素的数字。

   然而,尹卫东对于企业成长的空间十分乐观:中国现在1个小孩,用于购买疫苗的钱政府投入只有100多元人民币,在美国是1000余美金;政府财政收入超过4万亿,作为完全公共品的疫苗仅投入20多亿,增长10倍都不嫌多。借由SARS、禽流感疫苗研发过程中收获的信任,尹卫东与其他疫苗企业一道,一直在游说政府重视免疫规划,“这个圈子就这么大,几个产商一起谈,就能促使政府更加重视”。

  而腰包鼓起来的政府也确实在为更多的疫苗买单。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将增加投入28亿元,用于购买计划免疫的疫苗。2008年2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正式实施,该方案规定,在现行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6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基础上,将甲肝疫苗等4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而各地方政府也日渐重视疫苗的防治作用,比如北京市政府已开始为60岁以上的人口免费提供流感疫苗。

  目前,北京科兴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甲肝灭活疫苗和流感疫苗,尤其在甲肝灭活疫苗领域,占据了约68%的市场份额。在政府日渐重视公共卫生服务的大背景下,北京科兴无疑受惠于免疫预算投入增加、将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等多项举措,难怪尹卫东戏说“现在已经到了科学的夏天”。

  除了市场规模的增量,存量市场也在为疫苗新进者提供机会,中国大部分计划免疫疫苗剂型较老,需要技术提升。比如,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出现以前,人群中十万分之二三十会得小儿麻痹症,减毒活疫苗可以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当时,人们能够接受疫苗存在百万分之一的副作用,然而,如今几乎没有人再得这种病,百万分之一的副作用就不再为人所容忍。用尹卫东的话说,疫苗厂商必须不断根据“最新的疾病的流行模式”来评估疫苗成本与收益,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因此,在跟踪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疫苗研制的同时,北京科兴亦注重原有疫苗剂型的改良,实现在产品结构上,形成研发风险与市场回报的最优组合。

“单兵”的苦恼

  早年一直踌躇于资金困乏的尹卫东,现在已经在AMEX有了自己的融资平台SINOVAC。SINOVAC,字面意思就是“中国疫苗”(SINO-VACCINE)。在其披露的最新的持股基金中,不乏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大牌金融机构,而此种认可实际上反映了其平台的融资能力。事实上,在2008年1月,SINOVAC就进行了一起金额975万美元的融资(见图二)。尹卫东自己说,上市5年以来,他从来没有从公司股票套现过。

  与其同时,借助资本支持,在产业链下游北京科兴已经在布局自己的营销网络。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我国疫苗长期遵循着层层下发的流通模式,即疫苗由生产企业经过各级疾控中心(CDC)层层下发,最终到达接种人群,在过去,疫苗生产企业无法与最基层的疾控中心发生销售关系。虽然现在二类疫苗的流通渠道已经逐渐开放,但是CDC依然是疫苗的主渠道。

  尹卫东高度认同CDC的主渠道,坚持认为只有专业机构CDC准确知道疾病流行时间、地点、强度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的作用。针对CDC,他构建营销团队也是不遗余力,SINOVAC2007年的年报显示,其销售及管理费用(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cost,SG&A)高达1196万美金。目前,科兴的销售队伍已近百人,涵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个典型推销的案例就是,北京科兴的疫苗都免费配送冷藏箱、冷藏包以解决基层疾控中心疫苗冷藏的问题。

  然而,尹卫东现在苦恼的是,北京科兴的产品线依然比较单一,而单一的产品线实际反映的是技术缺少沉淀,科研实力不够强。以中国疫苗的主要提供商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天坛生物的控股股东)为例,其下属的六大生物研究所的产品线涵盖了几乎的所有疫苗品类,拥有80%以上的疫苗品种,每个研究所都有多个疫苗文号,控制了中国疫苗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相比之下,北京科兴依然只是一家“术业有专攻”的新锐。

  因此,北京科兴借助资本运作进行行业整合的愿望也就更为迫切,事实上,中国目前有二十多家疫苗生产企业,不乏整合对象。

  原文链接:http://epaper.21cbh.com/html/2008-04/14/content_89221.htm